——一种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又能良好固定的脊髓手术入路新方法
神经外科 千超
近日,我院神经外科为两患者行椎管占位手术,术中保留椎板,术后应用钛片连接固定,达到解剖复位,效果良好,同时节省费用,改变了我院多年来术中咬除椎板的传统手术理念。
病例1:患者男性,50岁,因鞍区麻木、小便无力两周之主诉入院。入院查体:双足、双小腿、双大腿外侧、后侧、鞍区感觉减退,肛门反射减弱,膝反射、踝 反射减弱。MRI:骶管囊肿、腰3-4、腰5-骶1椎间盘突出、腰4-5椎间盘膨出,入院后分析病情,考虑该患者症状主要由骶管囊肿引起,于2010年6月2日在全麻下行骶管囊肿切除术,术中应用铣刀铣开骶骨椎板,充分显露囊肿,行囊肿壁切除术,手术顺利,椎板解剖复位,钛片钛钉固定,术后患者自觉症状缓解,大小便及下肢感觉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病例2:患者男性,69岁,因双下肢无力10月,加重20天之主诉入院,入院查体:左下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4级。双侧浅感觉对称,双侧髋以下音叉震动觉消失。跟膝胫试验欠稳准,Romberg试验阳性。左下肢腱反射亢进,右下肢腱反射活跃。左巴氏征阳性,右巴氏征可疑阳性。脊柱MRI示颈7胸1椎管肿瘤,神经纤维瘤。诊断:C7-T1椎管内神经纤维瘤。于2010年6月22日在全麻下行C7-T1椎管内占位切除术,术中磨钻切开椎板,切开C5、6及T1、2间之棘突间韧带及黄韧带,游离取下C6、7及T1棘突连同椎板,显微镜下全切肿瘤,术后椎板复位,钛连接片固定。目前患者处于康复期,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椎管内手术必须切开椎板。椎板切除术在上世纪80年代已被发达国家淘汰,但在我国因医疗条件发展不平衡,仍有相当多的医院行椎板切除,其后果是造成脊柱后突畸形,脊髓与肌肉粘连造成脊髓横向栓系。如果肿瘤复发需行再次手术,分离疤痕会增加损伤脊髓的风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较大的神经外科中心就行椎板复位技术,将椎板用超声骨刀、或者铣刀截下,硬脊膜缝合后再将椎板复位,用小钛钉片固定。椎旁肌肉具有保持脊柱稳定的重要功能,椎板复位后,肌肉能附着在椎板棘突上,即稳定了脊柱,又不影响脊柱的活动,此技术称之为“软固定”。只有在小关节、椎弓根遭肿瘤破坏,则需要采取钉板系统或钉棒系统行内固定,称之为“硬固定”。软固定更适合于发育尚未完成的儿童患者。
神经外科在肖三潮主任的带领下,在研究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采用的固定材料为颅骨修补时裁剪下来的边角钛网,修剪成小钛链的形状,椎板复位时先将小钛链一端固定在游离的椎板上,椎板复位,再将小钛板另一端固定在相应阶段的椎板,国内神经外科多经多年研究临床实验证明该方法不会导致椎板松动、外凸、内陷。神经外科应用的小钛板是用颅骨修补时裁剪下来的钛网制成的,不收费,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为患者节省了上万元的脊椎硬固定的钉棒固定材料费用,改变了该院脊柱外科的传统手术技术,神经外科脊柱手术中软固定有代替硬固定系统的趋势,充分展现神经外科微创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