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易初,我院神经外科在二病区左毅主任主刀下,采用改良幕下入路成功切除一例幕上幕下哑铃型型天幕脑膜瘤。
患者,张某,男,75岁,咸阳市人,以“以"阵发性头痛2年,加重3天"主诉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差,步入病房,查体欠合作。颈抵抗阴性。四肢肌张力正常,肢体肌力Ⅴ级,共济运动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CT示:"右侧小脑等密度占位性病变"。头颅MRI见:右侧骑跨横窦有一约3.5cmX5.0cm,等T1,长T2信号影。诊断:右侧天幕上下哑铃型脑膜瘤。经全科讨论,精心术前准备后,于2013年2月23日在全麻下行改良幕下入路切除天幕脑膜瘤。该术式的优势在于,避免了传统的幕上幕下开颅手术所带来的损伤,精准的利用了横窦窦汇在切除颅骨后产生的约0.5cm的可移动度,避免了离断横窦,清晰暴露天幕窦汇区肿瘤基底部,完全切除肿瘤。手术非常顺利,术后经常规治疗。现患者神志清楚,伤口愈合良好,可下地自如活动,无任何后遗症并出院。
天幕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瘤的2 %~3%,毗邻重要血管神经,其治疗仍是神经外科的难点。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手术并发症及病死率高 ,长期以来一直是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技术难题。天幕脑膜瘤是指肿瘤大部分基底附着在小脑幕和颅后窝底硬脑膜的脑膜瘤,也可以称为颅后窝底脑膜瘤。脑幕脑膜瘤可向小脑幕上或幕下两个方向发展,亦可呈哑铃形生长。小脑幕脑膜瘤早期缺乏特征性表现,其临床症状及进展速度直接与肿瘤的位置和毗邻结构有密切关系。而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是颅内压增高 ,小脑及相应颅神经受损。因此,当肿瘤累及静脉窦 ,特别是窦汇受侵犯时,或因中脑导水管受压引起继发性脑积水时,会出现颅内压增高。随着肿瘤的增大 ,可产生小脑共济障碍和相应的颅神经受损的临床表现。
目前 ,临床上治疗小脑幕脑膜瘤还是以显微手术为主。手术入路的选择对手术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对于幕上幕下型肿瘤,大多数病例采用幕上下联合入路。单纯幕上或幕下入路,无法完全切除肿瘤。对于幕上幕下型天幕脑膜瘤,采用枕下旁正中切口幕下小脑上入路和乙状窦后入路 ,通过该入路可直达肿瘤 ,不需要过多探查 ,且肿瘤位于深静脉之下,因而减少了深静脉损伤。
我院神经外科在总结了传统手术的优势后,并结合该例病人肿瘤的位置、发生、发展以及重要结构受侵犯等的特殊性提出了改良幕下入路手术切除幕上幕下型哑铃型天幕脑膜瘤,手术顺利,标志着我院微侵袭神经外科迈入更高的台阶。

(箭头所示为哑铃型天幕脑膜瘤) (手术后CT示完全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