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类型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的约15%。胎儿期动脉导管被动开放是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动脉导管未闭常见于早产儿,在妊娠满28周前出生的婴儿中发生率可占80%,出生后约15小时发生功能性关闭,出生后一年在解剖学上应完全关闭。若持续开放,并产生病理生理改变,即称动脉导管未闭。其治疗主要包括介入治疗和开胸手术结扎与切断缝合动脉导管。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结构性心脏病,以其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得到了患者绝对认同。我院心内科在开展介入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疾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近日,心内科介入治疗技术又一次实现了突破,首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经介入封堵成功。
患者:魏某,女,64岁,主诉“反复胸闷、气短3年,加重2月”入院。血压150/70mmHg。心脏超声提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大血管水平左向右分流,肺动脉高压(我院85.8mmHg,西京医院115mmHg)。入院后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入院后查体发现其心脏杂音主要表现为收缩期,结合血压,考虑肺动脉压应低于70mmHg,结合胸片,进一步确定患者具有手术时机。刘积伦副主任医师高度重视,积极和西京医院左键教授取得联系,并指示给予改善心功能,降低肺动脉压治疗,进一步为手术创造条件。随后患者在我院导管室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术中测肺动脉压45mmHg,更进一步肯定具有手术适应症,并成功置入12-14PDA封堵器,术后杂音完全消失,复查心脏超声,未见血流反流。现病人已康复出院。
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的主要原因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类,在胎儿期任何影响心脏胚胎发育的因素均可能造成心脏畸形。单纯遗传因素导致(如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的占8%,单纯环境因素导致的占2%,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占90%。期临床症状主要与分流量及肺动脉压力高低有关,分流量小者常无症状。分流量大者,活动疲乏、气促多汗、瘦弱苍白,声音嘶哑,反复肺炎心衰。有显著肺动脉高压者,血流自肺动脉向主动脉分流,出现差异性发绀。估计单纯动脉导管未闭第1年的死亡率为 30%,生后前几个月死亡的危险最大。而婴儿期后未经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病人年死亡率快速下降至0.5%。 30 岁时达 1% ,40岁时达1.8% ,随后几十年可达 4% 。因此,在45岁时大约 42% 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已死亡。而多数老年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死亡与长期容量超负荷致顽固性左心衰竭有关。本例患者从症状来看,目前已经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如不进一步手术,那么在可预见的将来,其必然会出现顽固性左心衰竭,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我们对此具体分析,并采取恰当的措施和治疗方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其心衰的进展,也为心血管专科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