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的发病率已呈持续上升趋势,死亡率明显增高;而且,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在国际上,放射性核素显像对冠心病的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范围的评价、心肌存活的评估、预后判断和疗效评价的价值已得到公认。2003年,美国的心肌灌注显像病例近900万例,对冠心病的诊断,心肌灌注显像应用多于心电图运动试验、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在我国,心脏放射性核素显像的价值也逐渐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如: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4年心肌灌注显像病例就达6800例。但是,心脏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开展还很不均衡,2004年,全国的心肌灌注显像病例不到10万例,而且主要集中在部分大医院,远没有合理、有效地得到临床应用,造成对冠心病诊断的不合理及很大的资源浪费。
心肌灌注显像在冠心病诊断的价值已得到充分的肯定。资料显示,运动试验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明显优于心电图运动试验,是国际上公认的诊断冠心病最可靠的无创性检测方法。心肌灌注显像是怀疑和确诊冠心病患者危险性分层的第一线检查方法,是心肌缺血诊断的“金指标”。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即使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存在狭窄,心肌灌注显像正常的患者其预后也是好的,心脏事件的年发生率小于1%,与正常人群相似。
有资料报道了75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灌注显像和随诊的结果,表明术后心肌灌注改善的患者占73.17%。研究发现,术后心肌灌注显像正常的患者预后良好,但有可逆性灌注缺损患者心脏事件(心脏性死亡、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再次血管重建术)的发生率为52.5%。这进一步证明,PCI术后,心肌灌注显像对患者的危险性分层十分重要。在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前,放射性核素显像可以检测冠状动脉狭窄,评估左、右心室功能,鉴别缺血但存活的心肌和不再存活的组织(瘢痕),从而选择能得益于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的患者;在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后,放射性核素显像可用于评估心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功能和代谢的变化。特别是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后的患者,症状复发或出现新的症状时,需判断症状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这种情况下,临床症状、心电图运动试验的可靠性往往比较低,而运动试验心肌显像很有价值,可以判断胸痛是否心肌缺血所致;根据心肌血流灌注异常的部位,可以判断心肌缺血是由接受血管重建的冠状动脉病变,还是未接受血管重建术的冠状动脉病变所致。在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后,负荷试验心肌灌注显像是心脏事件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
在我国,心电图运动试验仍是冠心病的主要诊断手段,核医学还没有得到有效的临床应用。其原因,首先,核医学科医师与心内科、心外科医师的沟通不够,临床医生对核医学检查的适应症了解不够;其次,经济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临床医师对核医学检查的选择;第三,患者对核医学缺乏基本的了解。因此,加强与临床的沟通,加强宣传将可提高核医学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率,在临床上可更合理选择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患者和改善患者的预后,而且可以减少冠心病患者总的医疗费用。
电话:029-33578308 1399105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