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院内镜室窄普成像内镜(narrow band imaging,NBI)的引进,以及内镜下染色技术的开展,提高了食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食道癌的根治关键在于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目前早期的食道癌主要是根据临床病理分期,分为病变限于粘膜层即原位癌的早期0期以及长度<3cm 侵及粘膜下层的早期i期。癌前病变包括有barrett食管及食道乳头状瘤等。早期食道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因而早期食道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显的重要。
多年来,常规内镜均为白光源,只能发现形态和颜色发生明显改变的病灶,而对微小及扁平则不易诊断并常导致漏诊。随着科技发展,NBI内镜渐渐进入部分医院,因而早期食道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显著提高。NBI是基于光学内镜中连续波长滤光器置换为窄波,被血液强烈吸收的光在粘膜表面强烈反射和散射,将中心波长最优化为415nm-540nm,避开红光(600nm),将其光谱窄带化,清晰地显示微血管结构(capillary pattern,CP)和粘膜结构,在415nm的窄波下,粘膜表层的血管为茶色,而在540nm窄波光下,表层的血管为情系列颜色。内镜下染色是近年来应用诊断早期病变的有效技术,是将某些色素制成一定浓度溶液,喷洒于病变局部后,局部病灶在内镜下显示更清晰。早期食道癌可应用1%-3%卢戈式碘染色,由于成熟的非角化食管鳞状上皮内有大量糖原,遇碘后呈棕褐色。组织化学及生化研究表明,食管癌细胞内糖原含量较正常为少,甚至消失,因而遇碘后不变色(不染色区)。食管炎或溃疡,因鳞状上皮细胞受损,糖原含量减少,故呈浅染色区。柱状上皮粘膜不染色。因而在Barrett食管及食道早癌时都为不染色。
患者,王某,39岁, 普通白光胃镜观察食道中段后壁距门齿约30-31cm处可见大小约1.0x1.0cm2岛状橘红色粘膜,表面粗糙,局部糜烂,质软,触之易出血。NBI内镜下观察病变局部色泽浅淡,粘膜微血管扩张、混乱,边缘不整齐。卢戈式碘染色后病变局部不染色。
我国是食道癌高发国家,迄今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尤其癌前病变是一个活跃,不稳定的发展阶段,具有双向转归的特性,早癌的治疗亦显著提高了食道癌的根治率,癌前病变及食道早癌的治疗有效延长了患者生存率。因而食道癌尤其是食道癌前病变、食道癌早期的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于食道癌的防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食道早期病变的检出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