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儿科应用PS联合CPAP辅助通气成功救治一例出生体重仅1000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该项技术的开展在我院尚属首创。
患儿因母孕32+2周早产,吐沫、呼吸促8分钟入住我院儿科,出生体重仅1000g。生后即呼吸困难明显,全身发绀,呻吟,生命垂危。儿科朱航主任组织全科室对该小早产儿的病情进行了详细、快速的抢救讨论,考虑患儿系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肺功能发育不完善,同时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存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可能,在辐射台保暖情况下,决定立即气管插管后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PS)促进肺成熟,用药完毕后即给予CPAP(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辅助通气,经过全科医护人员积极抢救及精心护理,24小时后,患儿呼吸困难渐改善,3天后成功撤离CPAP,患儿自主呼吸良好,平稳渡过了呼吸这个关口。
接着又进入了第二阶段关键治疗,即营养关,实施全静脉营养和微量喂养,经过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精心护理,从生后第1天1ml/次奶用针管滴至口中开始,每3小时1次,至生后50天成功过渡到奶瓶喂养45ml/次,同时有长达20余天静脉高营养输入,动脉血气反复的复测,动静脉扎针技术的考验,在我科住院达50天,其中的艰辛付出胜过患儿父母,患儿于2014年1月27日好转出院,出院时体重已长至1850g,呼吸平稳,家长将孩子抱入怀中高兴万分。对我科医护人员表示万分感谢!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为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所致,多见于早产儿,生后数小时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和呼吸衰竭,病理上出现肺透明膜,又称肺透明膜病(HMD),我国发病率约1%,早期给药(PS)是治疗成败的关键,一旦出现呼吸困难立即将PS经气管插管缓慢注入肺内。CPAP能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正压,防止肺泡萎陷,并有助于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及时应用CPAP可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
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国外主张全部早产儿都应用,在我国因该药物昂贵,全部应用不可取,但应有选择性,对于出生体重小于1200g,胎龄小于30-32周者应常规使用,可减少应用机械通气带来的成人后诸多并发症,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慢性肺纤维化等,我院收治的小早产儿较多,该项技术会进一步开展。